以基督和科学的名义

2013-12-29 00:00:00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是一份经常被国内的《参考消息》引述的美国主流报纸。它以客观报道国际政经新闻和国际形势分析著称于世,是美国第四大全国发行的报纸。他们有自己独家采访的新闻,分社遍布11个国家。创办于1908年,这份报纸的发行人名叫玛丽·贝克-艾迪(Mary Baker Eddy),其时,贝克已是87岁高龄的老妇人了。 1875年,54岁的贝克横空出世,写了一本反理性的《科学与健康》这一“基督教科学”的“圣经”。 自此,“基督教科学”就以疯狂的速度在美国甚至全世界传播开来。说起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当初还是一份不折不扣的“邪教”报纸呢。它由一份邪教报纸转变成为主流媒体的历史是一个精彩的美国传奇。不仅如此,它还是第一份由女人独资创办的信息量大,文化层次很高的报纸。那时的美国妇女甚至连选举权都还没有。可以想见她的能量与其掀起的巨大波澜。贝克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商业集团,用商业的运作形式来经营宗教。玛丽·贝克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矛盾复杂的人物。

朋友们也许不明白“基督教科学”胡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其实它是把精神医学、宗教和哲学溶为一炉,即不用药物的信心疗法(faith healing)。 其教义可以总结为四个否定:否定物质、否定罪恶、否定疾病和否定死亡。它把古代的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泛神论、佛教等混合在一起,更把德国梅斯默尔(Franz Mesmer)早在十八世纪提出的精神治疗和催眠术推广到了一个浅显易懂,易教易学的10星期课程。关于这一教派,马克·吐温曾经写过一篇犀利的讽刺文章揭露它的非理性和利用宗教骗钱的面目。对此,贝克的反驳是:“如果基督教不是科学的,而科学又不是神,那么则没有什么不变规律,真理也就变成了一个偶然。”在二十世纪初叶,整个世界弥漫着消极颓废的空气,各种思潮喧嚣不已,贝克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不容置疑的蛮横引导人们回归内心,把意志精神完全置于肉体之上,并且重新展现了基督教藉信心治疗的艺术,给许多易受暗示、神经过敏和缺乏想象的人一种新鲜的、幸福的感觉。

贝克大妈成名时,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妇了。她是一个最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最著名的名言是:“即使是一只停摆的闹钟,一天也会对两次”。实际上,贝克大妈的钟不仅可以对两次,对多少次都可以,她的时钟可以正着走,也可以反着走。这个在23岁开始守寡,三次结婚又三次看着年轻的丈夫走进坟墓的“克夫”的女人,这个瘫痪了前后近三十年干瘦的老太婆,这个发作癫痫病和歇斯底里的新英格兰农家妇女,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除了《圣经》之外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她从小就会利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周围的人。关于这个女人在外的形象,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她的传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她长着一副瘦骨嶙峋的体形,生硬的男人样的线条……手神经质地颤抖……脖颈发号施令地挺直着,似乎披挂着钢盔铁剑。这个女人像已淬过火的美国钢铁。”

就是这副似乎披挂着钢盔铁剑的躯体,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时常受到神经痉挛,妄想症和歇斯底里的袭击,她脆弱得如风中落叶。一个错过了青春、而又有旺盛精力的女人,在她的一生中,始终期待着一副可以依靠的肩膀和一个富有智慧、活泼的伴侣。不幸,她专横霸道的脾气注定了她孤独的命运。

看看她是怎么开始的吧。

1866年的一天,声称瘫痪多年、陷入绝望的贝克接受了一个钟表匠昆比(Phineas Quimby)神秘的治疗后,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她兴奋不已,到处现身说法,用粗陋不通的文字到处宣讲,可是没有人听她的,她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赶她出门。1868年7月,她走投无路,孤注一掷地在一个名声不佳、宣扬招魂术的小报纸上登了一个免费招收学生的广告,24个月过去了,却没有一个人上门。无奈,她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不足21岁纸盒厂的工人。这一老一小就合作办起了一家诊所。这个名叫肯尼迪的青年长相善良心地单纯,只用简单的头部按摩和催人入睡的念叨竟然治愈了不少病人。不到两年,贝克大妈就掘到了第一桶金。从此后她信心大增,开始办班收徒,宣传造势,以佣金的方式组织起一个庞大的精神治疗传销金字塔。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贝克创建“基督教科学”的根据地麻省林镇(Lynn),在早些年代曾是处决女巫最严厉的美国宗教裁判所(有联想的人会猜她也许是愤怒的女巫还魂)。1879年,她与学生在波士顿创建母会,后又创办麻省玄学院。一个着了魔的女人在50岁后也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奇迹是信仰最喜欢的孩子。在一次次的失败、痛苦,被家人抛弃,厄运的打击下,贝克在50岁时才开始生活,只不过这时的贝克已经被痛苦锤炼成一副“金刚之身”,她不顾一切与阻止她的势力疯狂地搏斗。

说是邪教,可“基督教科学”也没有邪到哪里去。除了善于敛财外,政治上,贝克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也许是因为她在晚年才开始得意,所以没有来得及做坏事。在她86岁时,一只秃鹰的利爪向她扑来。有好事者找到了她年轻时抛弃了的儿子,并窜唆他向母亲索要财产。事情闹得越来越大,起诉的人越来越多,她不得不撒了一大把银子与儿子和解。她的精神因这一系列的官司彻底崩溃了。这个意志的暴君,这个一心一意沉湎于权力的女人在倒下之前又创造了一个奇迹。1908年8月,她秘密组织人筹备出版一份日报,她要自己出来说话。11月25日,第一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创刊号发行,主编是《波士顿环球报》跳槽过来的Archibald McLellan,玛丽·贝克一手创造的帝国才得以巩固。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到美国新教精神在本世纪初的包容性以及美国式的创业风格在精神领域的体现。要想在美国获得成功,就必须用棒球棍,用广告的喧哗一再地锤入大众的脑海意识中。有理性的、温文尔雅的思想反而不到呼应。纵观人类的思想史,难道这不是一个规律吗?狂热极端的思想往往更能蛊惑人心,非理性一再向理性挑战,在人间创造奇迹。被生活压迫,精神和肉体苦不堪言的大众每天都在呼唤一个新的“救世主”,敢于冒险的“大师”们披挂起各式各样“生命科学”的外衣,正在借尸还魂。

这一切只证明了一句话:世界只有通过极端才有了意义。

最近,经由好莱坞大牌明星例如Tom Cruise的参与炒作,基督教科学又成为新闻媒体中的一个关注焦点,在如今精神病药物泛滥的美国,它依然走着自然康复拒绝药物的精神治疗的传统道路。

快写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想起中国古代早有精神疗法,叫做“祝由”。看来老祖宗的发明真是无所不及。古代也有心理医生,那些念动符咒,会“通灵”的大仙是也。哪位有志成为“大师”的人不妨挖掘这一国粹,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精神疗法,再创一个“祝由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