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手是沉重的

2013-12-29 00:00:00

——再读《牛虻》

用你的舌赞颂吧,

赞颂圣体之妙

赞颂赎世宝血之妙

人类众生之王,脱胎降临人间。

……

主使基督的肉体变成面包

主使基督的鲜血变成红酒……

在一个极端的日子里,我遇见了一个极端的英雄。他温柔羞涩却犀利的眼睛,修长的身材以及柱着手杖的姿势,都让我联想起那个影响我少年乃至今生的悲剧英雄——牛虻。

在这样低沉的情绪中再读《牛虻》,书里的文字又再次携着火焰和泪水向我袭来,书中洋溢的悲剧色彩稠如浓汁。狂热的激情过后,牛虻捧着十字架忏悔的样子以及碎成残片的耶稣像竟在我真实的生活中一一对应了。瘫痪在身心俱焚的废墟里,我从新的角度发现了它新的内涵。与正统的理解所不同的是,我认为这是一部有关信仰的书,更确切一些,它是一本诠释《圣经》的书。也许这并不是作者写作的本意和目的,但是,与其说这是一部反“宗教”,反教会的书,倒不如说这是 一部充满殉道精神,鲜血淋漓地刻画神人矛盾的纯宗教小说。读者可以首先从贯穿全书,在多处引用的《圣经》经典语句和赞美诗中找到的这些隐含的内容。

在阐述我的个人观点之前,我们先看一些书中的细节:

第一部第一章的最后一段是书的主题。

亚瑟在向神父忏悔之后,他站起来,吻过那只手,轻盈地穿过沾满露水的草地。蒙泰尼里一个人坐在木兰树下,凝视着他前面的一片黑暗。“上帝的报复已经降临到我头上,恰如当初落在大卫王的头上一样。我曾亵渎过上帝,我曾让主基督的身体落在污秽的手中……他对我已经很容忍了。现在报复终于来了。”“你在暗中行这事我却要在以色列众人面前,日光之下,报应你,故此,你所得到的孩子必定要死”。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这个主题在书中一再出现。在第三部的最后一章,作者又再次引用这句《约 翰福音》里的话为书画龙点睛。在这里,神父蒙泰尼里是神的化身,亚瑟被比喻成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神父为了他的信仰——忠于教会,阻止暴力革命,牺牲了他的亲生儿子。

《牛虻》表现了神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大爱和矛盾。这是一本探索“爱”的性质的书。即:对神的爱高于男女之爱,父子之情。从根本上讲,牛虻与蒙泰尼里的信仰是一致的——那就是忠诚于绝对和唯一的神,世间唯一的绝对真理。为了这个神,牛虻可以牺牲对神父,对琼玛的感情;为了始终忠于他所信的教会,蒙泰尼里选择在上校的判决书上签了字。神对人的爱是无条件的,同样,如果你信他,他也要让你无条件地为他献身。所以,牛虻和蒙泰尼里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 亡。书里最后的那句话耐人寻味——“你还猜想会怎样呢?心脏扩张破裂这个名词是再恰当不过了。”为信仰而死,两人都是一样地无怨无悔。

在通往信仰的天路历程中,我相信每一个坚定的朝圣者都经历过狂热崇拜——怀疑否定——为之献身这一过程。怀疑和否定是每一个信仰者必经的驿站。亚瑟 在蒙受欺骗之后,痛恨教会,但并没有放弃信仰,或者他把信仰放在了一个新的载体——意大利的解放自由上。我想我的读者是应该能够把教会与宗教区分开来的。 牛虻虽然砸碎了耶稣像,但他内心对于代表神的蒙泰尼里神父满怀矛盾的激情。在蒙泰尼里主教来到佛罗伦萨的时候,他以化名歌颂却同时也辛辣讽刺了主教。他为 什么这样做?是矫情吗?不,这是他真实内心的声音。在那段荡气回肠的狱中父子相认的情节中,这种矛盾的爱达到了颠峰。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他们默默地互相 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好象两个硬被拆散的情人隔着一道永不可逾越的障碍物。”书中有两处用“情人”这个词来形容和比喻二人之间的深情。这种爱已经达到了人间 之爱的最高境界,但,这个人间至爱相对于对神的爱,仍然是轻如鸿毛。甚至可以说,对绝对的神的信仰是要建筑在怀疑和否定人人之爱的基础上的。

牛虻曾以约拿自比,约拿在圣经里是一个反对并且怨恨上帝的人。牛虻虽然怨恨神父欺骗了他,但他与神父最终达成了谅解。父子之爱最终得到升华。(牛虻尖 叫了一声,“啊,这太过分了!这太过份了!我究竟对你有过什么错处,使你把我当做这样一个人啊?你有什么权利——说我好象是要对你复仇!难道你还不明白我 只是要救你吗?难道你永远也不明白我是爱你的吗?”)在每一次,上帝用“命运”给我们开了玩笑之后,我们是真心怨恨上帝吗?大多的情形是,我发现我是更加 靠近神,对神有了更多的领悟。

用你的舌赞颂吧,

赞颂圣体之妙

赞颂赎世宝血之妙

人类众生之王,脱胎降临人间。

……

主使基督的肉体变成面包

主使基督的鲜血变成红酒……

快乐与痛苦是这样的一对孪生子,极度的快乐于极端的痛苦是同质的。在这一点上,两个极端的情感合二为一。这几乎是所有宗教信仰所探讨的主题。在《牛虻》的卷首诗是这样美丽的诗句:

不论我是活着

或是死去

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死亡对于牛虻正如活着一样都是一件快乐的事。不错,牛虻的性格中充满着极端,非爱即恨(于神父),非爱即离(与吉普塞女郎伊达),牛虻的选择充满自虐 与虐人。与他在琼玛面前的冲动,口吃,犹豫以及强装镇静相比较,他面对死亡好像比去赶赴一场既定的约会还要从容,在信上印一个吻甚至比面对枪口更难。牛虻 啊,牛虻,死亡是比爱情更容易啊!这一点非常耐人寻味。爱的本质是痛苦的。不管这种爱是男女之爱,还是父子之情。这深沉的痛苦超越了死亡的恐怖。爱有大能 量,它比死更有威力。作者在《牛虻》这本书里一再地重复了这个永恒的悲剧主题。

爱有大能量,请看这一精彩段落:

“放下你们的武器,你们全体!”蒙泰里尼只是向前跨进一步,面对着牛虻的枪口。

谁知那穿着大红法衣的人一跨到面前,牛虻的身体就突然摇晃起来了。拿枪的手也垂下去了,这一刹那就决定了一切。

爱的孪生兄弟恨也是一样有刻入骨髓,摧枯拉朽的能量。我不太同意绝对的爱的世界,尽管那是一个理想国。大爱必有大恨,大善必有大伪。正如晴朗的天空如果失去乌云的造访,太阳就会失去魅力。太阳的光辉在于它冲破乌云的那一刹那,在于拂晓与黄昏日月的交替。有爱的世界一定也有恨,有复仇,有冲突。正如圣经是由充满惩罚和暴力的《旧约》和宣言博爱的《新约》组成。《旧约》里处处是神的震怒,试探与订约,而《新约》宣扬的是“敌人打了你的左脸,要把你的右脸也 送上去”非暴力的无限度地隐忍。没有仇恨,没有摧毁力量的世界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神创宇宙,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精妙无比的机制:即当一个社会里存在太多腐 朽,太多与神性相悖的事物时,一个摧毁的力量就诞生了。新的活泼的充满神性的生命借魔鬼的毁灭之手又开始了新的轮回,新的成长,直到下一个灭亡。

在这样一个有序的世界里,神永握生杀大权,微小的生命如纤纤的小草在一次次的火山爆发中熔进岩浆,宇宙的秩序只能循银河里的时钟无情地机械般运转着。“神要你赢,你就不会输;如果他选择你承受失败,没有其他力量能让你获胜。”

其实神也是一个在不断成长中的生命。混沌的神,不成熟的神,白痴的神!人人都在诉说天堂与地狱,谁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时空不是地狱呢?谁又知道我们的 生命不是神维持生命的食粮呢?神的嘴唇因饱蘸人的鲜血而再次红润,善良年青美好的肉体首先被他挑去扔进焚化炉。如果是那样,神,我愿意将自己的肉体熔化向你献祭。

写完以上文字,因弱小生命受到摧残而产生的悲哀汇进了我对神的再次顶礼膜拜:“我的身体是你的,我的一切都是你的,我的今天是你的,我的明天也是属于你的。请将我放上你的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