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了,我们来写作

2013-12-28 20:37:04

喜爱文学的上班族朋友总是在抱怨没有时间写作。的确,现代生活的重压,人人都累得喘不过气,能够负担得起全职写作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的人都是零零碎碎在业余时间涂鸦几笔。有的朋友为了谋生,就把对文学艺术的爱好放弃了,非常可惜。我今天想说的这个人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引导和鼓励。他就是英国19世纪的散文随笔作家兰姆(Charles Lamb)。

兰姆出身寒微,早年由于口吃,家又穷,他不能上大学。从14岁就开始自谋生活,一生在大公司里做了36年的职员。尽管他报怨枯燥无聊的抄写工作,抱怨办公楼对他无异于囚笼,可他仍然恪尽职守,成为一个"为办公桌献身的"、"靠着一管鹅毛笔来维持生计的"、"过着刻板生活的书记员"。他曾经说自己真正的“著作”是每天在公司里登录的大帐本。他21岁时,姐姐玛丽发了疯病,刺死了母亲。从此兰姆就把全家生活重担挑了起来。他一生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过着贫寒寂寞的日子。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不得不经常搬迁,以躲避邻居嫌弃的眼光和刻薄的话语。玛丽的疯病间歇性发作时,他们两个可怜人就抱头痛哭,然后一起手拉手边哭边唱向疯人院走去!凄凉的歌声在伦敦拥挤的街巷中回荡……

兰姆的文学创作是在下班后开始的。在写随笔之前,他与姐姐玛丽还合写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这本书现在也是经典,成为初学莎剧的必读书。兰姆43岁的时候,才开始在《伦敦杂志》上以伊利亚为笔名写专栏,每月一篇,一共发表了60多篇随笔散文。现在这些随笔杂谈(Familiar Essay)都是英语文学的经典。

当然由于背景和出身,兰姆与蒙田随笔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但相同的是他们两人都是“文如其人”,率性真诚,披肝沥胆。兰姆笔下的人物是城市中的“尴尬人”,职员,会计,小文人,乞丐,穷孩子,单身汉,酒鬼和书呆子。同病相怜,兰姆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挣扎通过这些小人物表述了出来,并对他们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21世纪上班族的生活节奏当然和19世纪大不相同。有朋友会说,兰姆也许有一份清闲的工作,所以才有时间写。我对此有体会。灵感往往是在最有压力的时候才产生的。正因为没有时间,才会处心积虑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复杂的思想。众所周知,言简意赅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一个星期几百字就够了。积少成多,几年下来,收获就很大了。我从去年开始写随笔,一点点积累,现在数一数,也有几十篇短文了。

我现在看到太多专业作家整天沉浸在文字游戏和口水战当中,辞藻华丽堆砌,罗罗嗦嗦,丧失了文字的内在血肉和灵魂。比较起来,业余作家就有了优势,好不容易挤出一点时间来写作,没功夫搭文字积木。因为这样的写作有感而发,“素心”写手的东西只要用真心来写,读者总是会读出来的。

这又回到写作的目的上来。不朽的鸿篇巨作是天才才能完成的事业,那是需要毕生投入的。这样的天才全世界100年里大约也就100个。另一个极端,商业性质的写作能赚钱的人也没有多少。我想这两个都这不是业余写作者的目的。业余创作不过是“我手写我心”,把生活中的点滴体验和智慧记述下来。再往上走一步,就可以进入艺术化的文学创作了。

生活可以经由写作而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这样的生活就不只是朝九晚五,捆绑在办公间的岁月了。因写作而读书,因读书而写作。这两者相互依存。在开始写作之前,花几年时间认真读几本好书,写出来的字绝对是不一样的。

好了,今天晚上下班后,把自己钉在书桌前一个小时,就开始写吧!